跳至主要內容

人生必修課

  今天去剪了頭髮,今年的第二剪,上次還是1月,過年前。 疫情突然殺到之後,理髮店、健身房、桌遊店,全關了。本來的很多安排,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固定理髮日,還有約好的劇本殺,全變卦。 是無奈,也是必須。 這疫情,沒這麼容易應對,2020、2021、2022,第三個年頭,人們似乎學會了怎麼對付它,但似乎又沒有學會。 保持社交距離的代價,說不上來。每個人置身的地方不一樣,代價也不同。就我而言,真的很像吃爸爸做的菜,喝媽媽熬的湯,還有外婆做的雞翅尖尖,阿姨做的辣螃蟹。 寫下這些字,就感覺口水翻騰。那味道我還記得,鹹的辣的,鮮的美的。 因為一些意外情況,今天感受到了氣血上頭的感覺。原來人在著急的時候,真的會氣血上湧直達天靈蓋。那種從內到外的膨脹感覺,分外疼痛難受。頭疼愈烈,卻還要忍著不舒服,繼續處理突發情況。 事後想想,當年奶奶得知她九十幾歲的媽媽摔了一跤,情況不太好時,也是因為著急,引發了腦溢血。從來身體硬朗的人,因為那一次突發事件,健康每況愈下。 從那時就一直提醒自己,遇事莫慌張,莫著急。結果今天,打破了內心的平靜。 事後再想想,雖然情有可原,卻沒有必要。晚上和媽媽視頻,說了這件事,媽媽說,她前段時間因為親姐姐癌症手術,前後張羅,也茶不思飯不想,睜眼閉眼都是我那可憐的姨媽。「我都懷疑自己得焦慮症了。」媽媽說。 手術很順利,腫瘤沒有擴散,恢復得也好。媽媽這才放下心,看了中醫,調理身體,終於恢復了些氣色。 「也許是上了年紀,不知怎地,情緒波動大了起來。」我親愛的媽媽笑自己。一向幹練果斷的她,真的甚少如此愁眉不展。她本來就睡眠不太好,這幾年迷上瑜伽和運動,總算調整好一些。前段時間,又回到夜夜輾轉反側。 始終身體是自己的,媽媽說,過後想通了,為家人擔憂也好,糾結也罷,最終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老媽說得對。但這個叫做「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並沒有那麼容易學習和畢業。 牽掛家人是牽掛,牽掛工作也是牽掛,害怕、著急、擔憂、恐懼,這些負面情緒或許起因不一樣,但表現出來總是那些信號:心慌、頭疼、失眠,甚至焦慮。我已經算是一個很少有負面情緒的人,但今天也難得地又重溫了這堂「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 理髮也是為了放空思緒,洗了澡,整理了思路,現在終於頭不痛了。 【 Copyright © 2022  www.AKIRASTAR.com  All rig

人的一生只死一次


某天準備上地鐵,我排在第一個,在車廂門口等下車的人們陸續出來,正當人流焦灼的時候,一個微胖的男子拿著報紙突然從我左邊竄出來,插隊衝進車廂,一眨眼就坐在了對面那排座椅唯一的空位上。


我盯著他看,直到進了車廂,他也抬起頭看回我,我們就這麼對視了短短幾秒,然後我移開視線在我的本子上寫下:如果沒有這些不顧別人感受的自利者,這世界會不會變得好一些?


目睹過太多次,車門打開的瞬間,上車的乘客就拼命往里擠,乾坤挪移,左右互搏,硬是在下車的乘客起身的瞬間落座。心滿意足,舉著報紙裝知識分子,剛才的武林高手樣蕩然無存。下車的乘客往往被嚇出一聲冷汗,在接連不斷的「唔該」里突出重圍,最終站在了月台邊上,再回頭,車門已經合上,汽笛鳴起,即將發車。


因此被擠落站台死去的人,也不是沒有。


可這城市啊,似乎從來沒有因此而慢下來過。

 


某天下班後,坐在樓下街市的雲吞面檔吃了一碗熱騰騰的雲吞面。在同樣熱騰騰的空氣里,風扇奮力旋轉,試圖對抗高溫。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的夏,也是坐在熱騰騰的溫度里,吃著燒烤喝著酒,哼著小調唱著歌。


那時的愜意,卻是怎麼都尋不回了的。


一隻大狗走過,留下臭臭的味道,和一地閃著星光的口水。


大圍這一帶,一年前地鐵周邊就有二十幾間地產代理。而今正對地鐵的那排鋪子,二十間鋪,十間地產代理,余下一個餅店、一間藥房、一家電訊公司,還有壽司店、豆花鋪、涼茶鋪、雞排店、鞋店、大排檔,以及一個小小的報刊亭。還有一間正在裝修,不知道會變出個什麼。而一年前,這裡只有五間地產代理。可現在,店鋪更迭,高昂的租金逼走了薄利小店,再入駐的,除了利潤同樣高昂的地產代理,還能有什麼呢?


這是香港的一個角落,一個剪影。


最真實的一面。

 


為什麼你想在想要的越來越多?


有了一,想要二,買了三,又看上了四。


在沒有iPhone,沒有互聯網,甚至沒有電視的年代,你想要的,有那麼多麼?


在只能互通書信的古代,又是否會盼望傳App訊息已讀後對方能快速回復?


被無限放大的貪心不足蛇吞象。


究竟是時代的產物成就了人類的貪婪,還是人類的貪婪催生了時代的產物?


在這只能活一次,也只能死一次的有限的生命里,卻有無數人(包括我在呢)糾結於買A還是買B,要不要考慮買C,意味不明。


我記得曾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只會得到一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誠不欺我。


頭頂懸著一個鐘,滴滴答答倒計時。


它嘴裡蹦出今天還剩下多久,砸在腦門上,冷汗直流。

 

 

——僅以這篇分了三個小段落的散到不行的文,來敲響自己只能死一次的警鐘。

 

- Over Copyright © 2014  www.AKIRASTAR.com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人生必修課

  今天去剪了頭髮,今年的第二剪,上次還是1月,過年前。 疫情突然殺到之後,理髮店、健身房、桌遊店,全關了。本來的很多安排,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固定理髮日,還有約好的劇本殺,全變卦。 是無奈,也是必須。 這疫情,沒這麼容易應對,2020、2021、2022,第三個年頭,人們似乎學會了怎麼對付它,但似乎又沒有學會。 保持社交距離的代價,說不上來。每個人置身的地方不一樣,代價也不同。就我而言,真的很像吃爸爸做的菜,喝媽媽熬的湯,還有外婆做的雞翅尖尖,阿姨做的辣螃蟹。 寫下這些字,就感覺口水翻騰。那味道我還記得,鹹的辣的,鮮的美的。 因為一些意外情況,今天感受到了氣血上頭的感覺。原來人在著急的時候,真的會氣血上湧直達天靈蓋。那種從內到外的膨脹感覺,分外疼痛難受。頭疼愈烈,卻還要忍著不舒服,繼續處理突發情況。 事後想想,當年奶奶得知她九十幾歲的媽媽摔了一跤,情況不太好時,也是因為著急,引發了腦溢血。從來身體硬朗的人,因為那一次突發事件,健康每況愈下。 從那時就一直提醒自己,遇事莫慌張,莫著急。結果今天,打破了內心的平靜。 事後再想想,雖然情有可原,卻沒有必要。晚上和媽媽視頻,說了這件事,媽媽說,她前段時間因為親姐姐癌症手術,前後張羅,也茶不思飯不想,睜眼閉眼都是我那可憐的姨媽。「我都懷疑自己得焦慮症了。」媽媽說。 手術很順利,腫瘤沒有擴散,恢復得也好。媽媽這才放下心,看了中醫,調理身體,終於恢復了些氣色。 「也許是上了年紀,不知怎地,情緒波動大了起來。」我親愛的媽媽笑自己。一向幹練果斷的她,真的甚少如此愁眉不展。她本來就睡眠不太好,這幾年迷上瑜伽和運動,總算調整好一些。前段時間,又回到夜夜輾轉反側。 始終身體是自己的,媽媽說,過後想通了,為家人擔憂也好,糾結也罷,最終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老媽說得對。但這個叫做「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並沒有那麼容易學習和畢業。 牽掛家人是牽掛,牽掛工作也是牽掛,害怕、著急、擔憂、恐懼,這些負面情緒或許起因不一樣,但表現出來總是那些信號:心慌、頭疼、失眠,甚至焦慮。我已經算是一個很少有負面情緒的人,但今天也難得地又重溫了這堂「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 理髮也是為了放空思緒,洗了澡,整理了思路,現在終於頭不痛了。 【 Copyright © 2022  www.AKIRASTAR.com  All rig

疫苗接種記

  「痛嗎?」醫生問。 「完全不痛!怎麼這麼快就打完了?」我驚訝地看向醫生。「哇,叻叻豬。」醫生笑着說,「我都說啦,打針的時候很快。」 真是電光火石之間,我已經完成了第一針的新冠疫苗接種。 由於我是在家庭醫生診所接種,徵得醫生同意,用Vlog自拍的形式記錄了自己的疫苗注射瞬間。在留觀區等待時,我翻出影片看了看,影片裏醫生手勢溫柔,完成接種部位的消毒後,一邊和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一邊「手起針入」,短短幾秒,疫苗就注射完成。 在家庭群中發出了小短片,興奮地通報「我接種疫苗啦!」父母豎起大拇指,表示歡迎我加入「防疫抗疫」新階段。年過半百的父母早在半個多月前就已經先後接種疫苗,兩人都說沒什麼特別感覺,也鼓勵我在開放年齡群組後早日接種,「打了疫苗,多一重保障。」 如今終於完成第一針疫苗接種,親身感受下來,並無某些無良媒體渲染的那麼可怕,別說嚴重副作用,就連傷口痛、肌肉痛等症狀,在我身上也沒有出現。醫生說我體質好,診所裏其他接種的街訪說是醫生手勢好,總之對這次新冠疫苗接種體驗,個人非常滿意。 身邊不少同事和朋友都已經陸續接種了疫苗,有的人選科興,有的人選復必泰。對我來說,綜合比較了兩款疫苗的有效率、副作用等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考慮,從一開始就選定了副作用較小的科興作為接種首選。在選擇去接種中心還是找家庭醫生時,則糾結了一段時間。最後在朋友推薦下,選定了一家位於旺角的私家醫生診所,因為聽說醫生對接種者身體情況問得比較細,非常有責任心,而且打針比較溫柔。 體驗下來,果然如此。登記時測量體溫、血壓,醫生仔細「問診」,確認是否適合接種。打針過程不再贅述,三十分鐘留觀結束後,醫生給我紙質版電子針卡,叮囑我二十八天後再來接種第二針。二十八天後……差不多到六月,香港的疫情,會好起來了嗎?香港和內地,能通關了嗎? 醫學專家、政府顧問天天都在電視上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這樣才能早日形成群體免疫,切斷病毒傳播鏈條,護己及人。然而無良媒體對疫苗臨床突發事件的報道仍在放大及惡意扭曲。記得疫苗剛抵港時,民間多多少少掀起過幾天「接種潮」,繼而在幾單「接種後死亡」新聞渲染下,又掀起了「退針潮」。「潮起潮落」,影響的是香港抗疫進度,影響的也是兩地通關進度。 翻看報道,以色列、英國等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防疫成效顯著,不但感染率降低,重症率也大幅減少,這都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國際往

當口罩變成新春手信

牛去虎來又一年。誰料這第五波疫情來得又快又急,港人在這個春節聚會吃團年飯成了奢望。 回想二○二○年初,鼠年春節,疫情初起。不得不說,那時香港的疫情預警做得相當到位,很多人早早戴上口罩預防這不明肺炎。猶記得返鄉過年前留意到香港市面上已有很多地方口罩售罄,於是飛回去那天,順手在機場的藥店一口氣買了三盒口罩,當了一回「口罩代購」。落地入境時,關口已經提升了衞生檢疫要求,然而全程戴口罩的只有我一人。父母來機場接我時,趕緊也給他們發了口罩戴上。當時他們還笑我小題大做,誰知兩天後,武漢便宣布了封城。 那個春節,是我最後一個「自由行」的春節。那時候,家鄉大部分地方已經買不到口罩了,我把帶回去的所有口罩都留給了家人,還給親戚朋友也分了些,總算能應急。隨着疫情發展,眼見香港隨時有可能控關,我只好改簽機票,提前返港。和父母在機場的合照,三個人都帶着口罩──父親是藍色的外科口罩,母親是比較立體的白色口罩,我戴了一個防護最強的N95口罩。 回家一周,匆匆離別,鄉愁成了摘不掉的口罩,縈繞至今。 去年春節時,在朋友家打邊爐,大家還許願,下一個春節可以返鄉,或者外出旅行。可惜疫不遂人願,更在臨近春節時殺得人措手不及,大家在元旦節放棄了回家、外遊的所有計劃,又開啟了「家裏蹲」模式,積極防疫抗疫。 年宵市場又取消了,年夜飯也隨晚市禁堂食告吹,政府更呼籲市民盡量待在家裏,減少跨家庭聚會。又一個疫下春節,或許「習慣已形成自然」,多了幾分從容不迫。網購下單買年貨、年花,總能讓家裏多幾分年味。 開在銅鑼灣鬧市區的口罩店,新年到來之際也推出了很多年味十足的新春口罩。紅底、祥雲,有老虎仔,寓意虎虎生威;麻將牌創意排版,「發」字居中,討個旺財好意頭;也有仿街招霓虹燈廣告牌字體的「花開富貴、新春大吉」拜年款,以及福字牛字交替出現,預示「福到了」、「牛轉乾坤」的祝福款。雖然家裏還有很多沒用完的口罩,還是忍不住買了一些新春口罩,打算在新年那陣子,告別藍白雙色的普通口罩,給新年來一點屬於春節的顏色。 同行友人也買了一些孩童款的新春口罩,打算作為手信,送給「收留」她在港過年的同事。她的同事去年剛做了媽媽,本打算今年帶寶寶返鄉見見素未謀面的外公外婆,誰知,這祖孫的相見,又要推遲。 深感安慰是疫下這兩年,香港電商及跨境物流真的便利了不少。不但能買到各類應時應節的商品,就連家鄉味道,也能很容易地「經典再現」。網購平台下單真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