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人生必修課

  今天去剪了頭髮,今年的第二剪,上次還是1月,過年前。 疫情突然殺到之後,理髮店、健身房、桌遊店,全關了。本來的很多安排,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固定理髮日,還有約好的劇本殺,全變卦。 是無奈,也是必須。 這疫情,沒這麼容易應對,2020、2021、2022,第三個年頭,人們似乎學會了怎麼對付它,但似乎又沒有學會。 保持社交距離的代價,說不上來。每個人置身的地方不一樣,代價也不同。就我而言,真的很像吃爸爸做的菜,喝媽媽熬的湯,還有外婆做的雞翅尖尖,阿姨做的辣螃蟹。 寫下這些字,就感覺口水翻騰。那味道我還記得,鹹的辣的,鮮的美的。 因為一些意外情況,今天感受到了氣血上頭的感覺。原來人在著急的時候,真的會氣血上湧直達天靈蓋。那種從內到外的膨脹感覺,分外疼痛難受。頭疼愈烈,卻還要忍著不舒服,繼續處理突發情況。 事後想想,當年奶奶得知她九十幾歲的媽媽摔了一跤,情況不太好時,也是因為著急,引發了腦溢血。從來身體硬朗的人,因為那一次突發事件,健康每況愈下。 從那時就一直提醒自己,遇事莫慌張,莫著急。結果今天,打破了內心的平靜。 事後再想想,雖然情有可原,卻沒有必要。晚上和媽媽視頻,說了這件事,媽媽說,她前段時間因為親姐姐癌症手術,前後張羅,也茶不思飯不想,睜眼閉眼都是我那可憐的姨媽。「我都懷疑自己得焦慮症了。」媽媽說。 手術很順利,腫瘤沒有擴散,恢復得也好。媽媽這才放下心,看了中醫,調理身體,終於恢復了些氣色。 「也許是上了年紀,不知怎地,情緒波動大了起來。」我親愛的媽媽笑自己。一向幹練果斷的她,真的甚少如此愁眉不展。她本來就睡眠不太好,這幾年迷上瑜伽和運動,總算調整好一些。前段時間,又回到夜夜輾轉反側。 始終身體是自己的,媽媽說,過後想通了,為家人擔憂也好,糾結也罷,最終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老媽說得對。但這個叫做「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並沒有那麼容易學習和畢業。 牽掛家人是牽掛,牽掛工作也是牽掛,害怕、著急、擔憂、恐懼,這些負面情緒或許起因不一樣,但表現出來總是那些信號:心慌、頭疼、失眠,甚至焦慮。我已經算是一個很少有負面情緒的人,但今天也難得地又重溫了這堂「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 理髮也是為了放空思緒,洗了澡,整理了思路,現在終於頭不痛了。 【 Copyright © 2022  www.AKIRASTAR.com  All rig

「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 書評

有一次刷微博,不知怎地就看到了「50歲大媽自駕游離家出走」的視頻,一個叫蘇敏的阿姨對著鏡頭自述,又展示自己的車頂帳篷,一時覺得有趣,又多看了幾條,這才發現,這是一個有故事的阿姨。


看了她的微博,三十幾萬粉絲,轉評贊的互動其實並不算多,但新聞報道不少。從不同媒體的描述里,勾勒出對她初步的認知:婚姻不幸,為了擺脫家庭的桎梏,選擇一個人自駕游,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開始了新生。


轉天看到這本《年過五十,我決定「離家出走」》,立刻就下單了。希望為銷量貢獻一筆,儘管並不確定最終這本書的版稅能有多少給到蘇阿姨,但也希望為她的旅程經費添磚加瓦。


花了一個晚上看完,流水賬式的記敘。一方面確實因為阿姨的故事很「公路」,沿途的經歷,她的回憶,組成了現在的她,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執筆者的努力,想努力讓故事有起承轉合,想用一些現在與過去的閃回交織來讓書更有趣味性。但有些不太適合的四字形容,以及過於刻意的行文結構和矯情的遣詞造句,反而讓我在閱讀時有些跳戲。所以,這四顆星給的都是蘇阿姨,和她的故事。


或許能解救當代中年婦女的,只有當年中年婦女。


我在微博看蘇阿姨最近的採訪時,留意到她現在有了一些相對固定的旅伴,那些老姐妹們大多是她的粉絲,從天南地北過來,和她一起在路上。在蘇阿姨的微博、抖音,評論里很多人都在說,「佩服你的勇氣」、「等我孫子上幼兒園我也要出門旅行」、「謝謝你鼓勵我開始學車了」……幾十萬幾百萬的評論,善意的佔大多數,惡意的自然也有。蘇阿姨在一個訪問里調侃,自己並不是妖魔化婚姻,「婚姻是好的,只是我們不善於經營。」她身上帶著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但她的行為舉止其實又有著深深的「離經叛道」。


從一開始她就沒有屈服於丈夫的經濟制裁。這一點可能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她靠自己打散工,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溫飽和獨立——最起碼不用完全依附於自己那個指望不上的丈夫。在這一點,她就已經很有勇氣了。我看過很多有關婚姻的悲劇,那些越陷越深的人——無論男女,無法脫身的最大原因,就是離了對方【的經濟】活不下去。 蘇阿姨卻是清醒的,無論是出於自尊也好,處於堵氣也罷,在丈夫對她經濟的PUA上,她克服了。


但蘇阿姨一度倒在了丈夫對她精神的PUA上。冷暴力、言語暴力、肢體暴力、精神暴力,蘇阿姨的丈夫幾乎集齊了家庭暴力的所有類型。印象最深的兩個場景,一個是蘇阿姨難得和同學聚會,丈夫尾隨而來,當著同學的面說「她有神經病,你們不要理她」,另一個是丈夫懷疑蘇阿姨給女兒帶孩子別有所圖不安好心,遭受冤枉誤解的蘇阿姨要不到丈夫的道歉反而爆發肢體衝突,她壓抑的精神最終爆發,捅了自己五刀,兩刀在手腕,三刀在胸口。


是怎樣的絕望,是怎樣的無助,是怎樣的無能為力。


所以當有人說佩服和羨慕她的勇氣時,蘇阿姨的回答是,「如果有一天你也被生活逼到了這個份上,無處可躲,除了死,就只能逃了。」


鬼門關走一遭,閻王不收。死不了,那就活下去。


曾經蘇阿姨會用上網衝浪來逃離現實生活,看穿越小說,代入主角,無非是想活成不一樣的自己。一次偶然看到自駕游視頻,在發現原來還有這樣的活法後,蘇阿姨用了兩年準備自己的「離家出走」。我最佩服她的,是年逾半百,仍在心懷目標後不斷向著目標前行的毅力。蘇阿姨是很聰明的,為了籌集旅遊經費,她自拍短視頻,甚至花了199元報名視頻剪輯課,想通過互聯網變現。當年沒人看,她不放棄,說「萬一哪天有人看,打賞了呢?」就這麼一直堅持,堅持記錄自己「出逃」的全過程,從準備,到出發,到在路上。終於,她被千千萬萬的人看到了。



女兒、妻子、母親、祖母……女性的身份,似乎一直在「被他人定義」。以前的冠夫姓,現在的X太太,XX媽媽,對女人的稱呼,最常用的總是來來去去那幾個。到了適婚的年紀,要逼婚,婚後,要催生,生後,要相夫教子。有一部分人就別想著復工了,只能在家當一個和社會脫節的家庭主婦。有一部分即使復工了,也有可能要面對不那麼友善的就業環境。


無論哪一種,都需要面對的就是家庭關係。蘇阿姨的那句「婚姻需要經營」,是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共識。五十後、六十後們,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到了時間相個親,差不多就湊一對過日子。那個時代的很多婚姻關係,就像是開盲盒。


運氣好的,開出相敬如賓相濡以沫,能相互扶持共度一生。


運氣不好的,蘇阿姨是一個案例,還有很多很多類似案例,各有各的苦。


而今這些中年婦女們(也有可能有受委屈的中年男士們),或許有些仍在尋求慰藉,於是她們可能被假靳東騙;或許有些已經屈服,安心做自己身為妻子、母親、奶奶的角色;或許有些試圖反抗,但可能面對更嚴重的暴力和PUA,甚至是一些完全無法預測的後果。


所以蘇阿姨的故事,給這些在泥沼中的老姐妹們,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你可以是你自己。


無意探討任何一種權力關係,蘇阿姨只是找到了自己,用她的話說,就是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然活成了別人羨慕的樣子。為什麼,就是因為「她是她,她無可取代」。


最初和最終,人都是孑然一身,赤條條來,赤條條去。無論中間和再多的人有再多的愛恨情仇,到最後都只會化成一縷青煙。所以活著的時候,隨心一點,就像蘇阿姨說的,「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P.S 

阿姨的微博開始會發一些帶有植入廣告的短視頻了,有金主爸爸青睞,挺好的。

這些有煙火氣的故事,是這個互聯網時代,最有愛的地方。


Copyright © 2021 www.AKIRASTAR.com(獨孤樹 All rights reserved.】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人生必修課

  今天去剪了頭髮,今年的第二剪,上次還是1月,過年前。 疫情突然殺到之後,理髮店、健身房、桌遊店,全關了。本來的很多安排,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固定理髮日,還有約好的劇本殺,全變卦。 是無奈,也是必須。 這疫情,沒這麼容易應對,2020、2021、2022,第三個年頭,人們似乎學會了怎麼對付它,但似乎又沒有學會。 保持社交距離的代價,說不上來。每個人置身的地方不一樣,代價也不同。就我而言,真的很像吃爸爸做的菜,喝媽媽熬的湯,還有外婆做的雞翅尖尖,阿姨做的辣螃蟹。 寫下這些字,就感覺口水翻騰。那味道我還記得,鹹的辣的,鮮的美的。 因為一些意外情況,今天感受到了氣血上頭的感覺。原來人在著急的時候,真的會氣血上湧直達天靈蓋。那種從內到外的膨脹感覺,分外疼痛難受。頭疼愈烈,卻還要忍著不舒服,繼續處理突發情況。 事後想想,當年奶奶得知她九十幾歲的媽媽摔了一跤,情況不太好時,也是因為著急,引發了腦溢血。從來身體硬朗的人,因為那一次突發事件,健康每況愈下。 從那時就一直提醒自己,遇事莫慌張,莫著急。結果今天,打破了內心的平靜。 事後再想想,雖然情有可原,卻沒有必要。晚上和媽媽視頻,說了這件事,媽媽說,她前段時間因為親姐姐癌症手術,前後張羅,也茶不思飯不想,睜眼閉眼都是我那可憐的姨媽。「我都懷疑自己得焦慮症了。」媽媽說。 手術很順利,腫瘤沒有擴散,恢復得也好。媽媽這才放下心,看了中醫,調理身體,終於恢復了些氣色。 「也許是上了年紀,不知怎地,情緒波動大了起來。」我親愛的媽媽笑自己。一向幹練果斷的她,真的甚少如此愁眉不展。她本來就睡眠不太好,這幾年迷上瑜伽和運動,總算調整好一些。前段時間,又回到夜夜輾轉反側。 始終身體是自己的,媽媽說,過後想通了,為家人擔憂也好,糾結也罷,最終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老媽說得對。但這個叫做「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並沒有那麼容易學習和畢業。 牽掛家人是牽掛,牽掛工作也是牽掛,害怕、著急、擔憂、恐懼,這些負面情緒或許起因不一樣,但表現出來總是那些信號:心慌、頭疼、失眠,甚至焦慮。我已經算是一個很少有負面情緒的人,但今天也難得地又重溫了這堂「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 理髮也是為了放空思緒,洗了澡,整理了思路,現在終於頭不痛了。 【 Copyright © 2022  www.AKIRASTAR.com  All rig

疫苗接種記

  「痛嗎?」醫生問。 「完全不痛!怎麼這麼快就打完了?」我驚訝地看向醫生。「哇,叻叻豬。」醫生笑着說,「我都說啦,打針的時候很快。」 真是電光火石之間,我已經完成了第一針的新冠疫苗接種。 由於我是在家庭醫生診所接種,徵得醫生同意,用Vlog自拍的形式記錄了自己的疫苗注射瞬間。在留觀區等待時,我翻出影片看了看,影片裏醫生手勢溫柔,完成接種部位的消毒後,一邊和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一邊「手起針入」,短短幾秒,疫苗就注射完成。 在家庭群中發出了小短片,興奮地通報「我接種疫苗啦!」父母豎起大拇指,表示歡迎我加入「防疫抗疫」新階段。年過半百的父母早在半個多月前就已經先後接種疫苗,兩人都說沒什麼特別感覺,也鼓勵我在開放年齡群組後早日接種,「打了疫苗,多一重保障。」 如今終於完成第一針疫苗接種,親身感受下來,並無某些無良媒體渲染的那麼可怕,別說嚴重副作用,就連傷口痛、肌肉痛等症狀,在我身上也沒有出現。醫生說我體質好,診所裏其他接種的街訪說是醫生手勢好,總之對這次新冠疫苗接種體驗,個人非常滿意。 身邊不少同事和朋友都已經陸續接種了疫苗,有的人選科興,有的人選復必泰。對我來說,綜合比較了兩款疫苗的有效率、副作用等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考慮,從一開始就選定了副作用較小的科興作為接種首選。在選擇去接種中心還是找家庭醫生時,則糾結了一段時間。最後在朋友推薦下,選定了一家位於旺角的私家醫生診所,因為聽說醫生對接種者身體情況問得比較細,非常有責任心,而且打針比較溫柔。 體驗下來,果然如此。登記時測量體溫、血壓,醫生仔細「問診」,確認是否適合接種。打針過程不再贅述,三十分鐘留觀結束後,醫生給我紙質版電子針卡,叮囑我二十八天後再來接種第二針。二十八天後……差不多到六月,香港的疫情,會好起來了嗎?香港和內地,能通關了嗎? 醫學專家、政府顧問天天都在電視上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這樣才能早日形成群體免疫,切斷病毒傳播鏈條,護己及人。然而無良媒體對疫苗臨床突發事件的報道仍在放大及惡意扭曲。記得疫苗剛抵港時,民間多多少少掀起過幾天「接種潮」,繼而在幾單「接種後死亡」新聞渲染下,又掀起了「退針潮」。「潮起潮落」,影響的是香港抗疫進度,影響的也是兩地通關進度。 翻看報道,以色列、英國等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防疫成效顯著,不但感染率降低,重症率也大幅減少,這都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國際往

當口罩變成新春手信

牛去虎來又一年。誰料這第五波疫情來得又快又急,港人在這個春節聚會吃團年飯成了奢望。 回想二○二○年初,鼠年春節,疫情初起。不得不說,那時香港的疫情預警做得相當到位,很多人早早戴上口罩預防這不明肺炎。猶記得返鄉過年前留意到香港市面上已有很多地方口罩售罄,於是飛回去那天,順手在機場的藥店一口氣買了三盒口罩,當了一回「口罩代購」。落地入境時,關口已經提升了衞生檢疫要求,然而全程戴口罩的只有我一人。父母來機場接我時,趕緊也給他們發了口罩戴上。當時他們還笑我小題大做,誰知兩天後,武漢便宣布了封城。 那個春節,是我最後一個「自由行」的春節。那時候,家鄉大部分地方已經買不到口罩了,我把帶回去的所有口罩都留給了家人,還給親戚朋友也分了些,總算能應急。隨着疫情發展,眼見香港隨時有可能控關,我只好改簽機票,提前返港。和父母在機場的合照,三個人都帶着口罩──父親是藍色的外科口罩,母親是比較立體的白色口罩,我戴了一個防護最強的N95口罩。 回家一周,匆匆離別,鄉愁成了摘不掉的口罩,縈繞至今。 去年春節時,在朋友家打邊爐,大家還許願,下一個春節可以返鄉,或者外出旅行。可惜疫不遂人願,更在臨近春節時殺得人措手不及,大家在元旦節放棄了回家、外遊的所有計劃,又開啟了「家裏蹲」模式,積極防疫抗疫。 年宵市場又取消了,年夜飯也隨晚市禁堂食告吹,政府更呼籲市民盡量待在家裏,減少跨家庭聚會。又一個疫下春節,或許「習慣已形成自然」,多了幾分從容不迫。網購下單買年貨、年花,總能讓家裏多幾分年味。 開在銅鑼灣鬧市區的口罩店,新年到來之際也推出了很多年味十足的新春口罩。紅底、祥雲,有老虎仔,寓意虎虎生威;麻將牌創意排版,「發」字居中,討個旺財好意頭;也有仿街招霓虹燈廣告牌字體的「花開富貴、新春大吉」拜年款,以及福字牛字交替出現,預示「福到了」、「牛轉乾坤」的祝福款。雖然家裏還有很多沒用完的口罩,還是忍不住買了一些新春口罩,打算在新年那陣子,告別藍白雙色的普通口罩,給新年來一點屬於春節的顏色。 同行友人也買了一些孩童款的新春口罩,打算作為手信,送給「收留」她在港過年的同事。她的同事去年剛做了媽媽,本打算今年帶寶寶返鄉見見素未謀面的外公外婆,誰知,這祖孫的相見,又要推遲。 深感安慰是疫下這兩年,香港電商及跨境物流真的便利了不少。不但能買到各類應時應節的商品,就連家鄉味道,也能很容易地「經典再現」。網購平台下單真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