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人生必修課

  今天去剪了頭髮,今年的第二剪,上次還是1月,過年前。 疫情突然殺到之後,理髮店、健身房、桌遊店,全關了。本來的很多安排,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固定理髮日,還有約好的劇本殺,全變卦。 是無奈,也是必須。 這疫情,沒這麼容易應對,2020、2021、2022,第三個年頭,人們似乎學會了怎麼對付它,但似乎又沒有學會。 保持社交距離的代價,說不上來。每個人置身的地方不一樣,代價也不同。就我而言,真的很像吃爸爸做的菜,喝媽媽熬的湯,還有外婆做的雞翅尖尖,阿姨做的辣螃蟹。 寫下這些字,就感覺口水翻騰。那味道我還記得,鹹的辣的,鮮的美的。 因為一些意外情況,今天感受到了氣血上頭的感覺。原來人在著急的時候,真的會氣血上湧直達天靈蓋。那種從內到外的膨脹感覺,分外疼痛難受。頭疼愈烈,卻還要忍著不舒服,繼續處理突發情況。 事後想想,當年奶奶得知她九十幾歲的媽媽摔了一跤,情況不太好時,也是因為著急,引發了腦溢血。從來身體硬朗的人,因為那一次突發事件,健康每況愈下。 從那時就一直提醒自己,遇事莫慌張,莫著急。結果今天,打破了內心的平靜。 事後再想想,雖然情有可原,卻沒有必要。晚上和媽媽視頻,說了這件事,媽媽說,她前段時間因為親姐姐癌症手術,前後張羅,也茶不思飯不想,睜眼閉眼都是我那可憐的姨媽。「我都懷疑自己得焦慮症了。」媽媽說。 手術很順利,腫瘤沒有擴散,恢復得也好。媽媽這才放下心,看了中醫,調理身體,終於恢復了些氣色。 「也許是上了年紀,不知怎地,情緒波動大了起來。」我親愛的媽媽笑自己。一向幹練果斷的她,真的甚少如此愁眉不展。她本來就睡眠不太好,這幾年迷上瑜伽和運動,總算調整好一些。前段時間,又回到夜夜輾轉反側。 始終身體是自己的,媽媽說,過後想通了,為家人擔憂也好,糾結也罷,最終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老媽說得對。但這個叫做「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並沒有那麼容易學習和畢業。 牽掛家人是牽掛,牽掛工作也是牽掛,害怕、著急、擔憂、恐懼,這些負面情緒或許起因不一樣,但表現出來總是那些信號:心慌、頭疼、失眠,甚至焦慮。我已經算是一個很少有負面情緒的人,但今天也難得地又重溫了這堂「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 理髮也是為了放空思緒,洗了澡,整理了思路,現在終於頭不痛了。 【 Copyright © 2022  www.AKIRASTAR.com  All rig

疫下返鄉 進退兩難


變種病毒襲全球,香港、內地在長時間清零後也陸續出現確診個案。不少已經一兩年困在香港的人咬牙選擇在元旦前後赴深圳隔離,希望能趕上春節返鄉與家人團圓。聖誕前赴深圳隔離還不用預約名額,「通關」暫且擱置後,「搶不到深圳的隔離名額」成為不少在港跨境者的感嘆。「黃牛」見機推出代搶名額服務,價格水漲船高。也有人費盡心思,飛上海、赴珠海,無論如何都先入境隔離,再做後續打算。


誰知道,計劃趕不上變化,隨着內地多個城市爆出疫情,防疫政策不斷調整。深圳也出現了確診個案,部分地區被列為中高風險地區,引致內地其他省市對深圳收緊檢疫政策,這令原本已在深圳隔離的跨境群體,頓陷進退兩難。面對種種變化,有朋友感慨,「為了回家過年,研究了各個口岸的入境政策,發現最嚴格的是入境隔離後回家的那一關……」


有在深圳隔離的朋友,一覺醒來,發現家鄉收緊了對深圳的防疫政策:原本從屬於低風險地區的深圳回家,只需要在深圳進行十四天集中隔離和七天居家健康監測即可,現在深圳部分地區變成高風險,除了完成原本的隔離,回到家鄉還需要居家檢測十四天。「家在縣城鄉下,要求更為嚴格,原本居家監測是可以和家人同住及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適當出門,現在變成要一人一戶,這幾乎和在酒店集中隔離沒有區別。」朋友說,選擇在深圳隔離時一切還相安無事,現在不知如何是好,「隔離到一半,被困在深圳了。」


有同樣困擾的人不在少數。原本香港入境深圳集中隔離七天後可以選擇七天居家隔離及七天居家監測,現在也有網友表示收到通知,部分社區居家條件及出門條件都面臨縮緊。由於信息冗雜,翻查國務院客戶端整理的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沒有看到具體實施細則,但並不排除政策在各級執行時會因應疫情變化而適時調整。「深圳現在到處封控,每天睜眼就收到推送增加了幾例,馬上看地圖自己公司是不是封了……本來還想着通關了聚一聚,現在深圳香港雙雙抗疫。」一位在深圳的朋友發來這樣一條消息,當真讓人哭笑不得。


現在想來,倘若真的有限度通關,香港去深圳不用隔離,雖然有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但若和現在一樣多地疫情又起,從深圳想返家鄉也難,萬一深圳疫情急速加劇「回港易」熔斷了,從深圳回香港也難。


馬上又是二月,嚴格控關兩年,「真沒想到現在回趟家這麼難」這句話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成疫情前的「真沒想到現在回趟家這麼簡單」。說到底,疫戰當前,需要全民齊心抗疫。除了做好做足防疫措施,更重要的還是接種疫苗,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病毒在人際間的傳播。希望這一波變種病毒疫情,是最後的戰疫!


——

文/阿薯,刊於 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大公報 B2 大公園

https://epaper.tkww.hk/a/202201/17/AP61e48806e4b0ec690cdc6426.html


Copyright © 2021 www.AKIRAST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人生必修課

  今天去剪了頭髮,今年的第二剪,上次還是1月,過年前。 疫情突然殺到之後,理髮店、健身房、桌遊店,全關了。本來的很多安排,比如二月二龍抬頭固定理髮日,還有約好的劇本殺,全變卦。 是無奈,也是必須。 這疫情,沒這麼容易應對,2020、2021、2022,第三個年頭,人們似乎學會了怎麼對付它,但似乎又沒有學會。 保持社交距離的代價,說不上來。每個人置身的地方不一樣,代價也不同。就我而言,真的很像吃爸爸做的菜,喝媽媽熬的湯,還有外婆做的雞翅尖尖,阿姨做的辣螃蟹。 寫下這些字,就感覺口水翻騰。那味道我還記得,鹹的辣的,鮮的美的。 因為一些意外情況,今天感受到了氣血上頭的感覺。原來人在著急的時候,真的會氣血上湧直達天靈蓋。那種從內到外的膨脹感覺,分外疼痛難受。頭疼愈烈,卻還要忍著不舒服,繼續處理突發情況。 事後想想,當年奶奶得知她九十幾歲的媽媽摔了一跤,情況不太好時,也是因為著急,引發了腦溢血。從來身體硬朗的人,因為那一次突發事件,健康每況愈下。 從那時就一直提醒自己,遇事莫慌張,莫著急。結果今天,打破了內心的平靜。 事後再想想,雖然情有可原,卻沒有必要。晚上和媽媽視頻,說了這件事,媽媽說,她前段時間因為親姐姐癌症手術,前後張羅,也茶不思飯不想,睜眼閉眼都是我那可憐的姨媽。「我都懷疑自己得焦慮症了。」媽媽說。 手術很順利,腫瘤沒有擴散,恢復得也好。媽媽這才放下心,看了中醫,調理身體,終於恢復了些氣色。 「也許是上了年紀,不知怎地,情緒波動大了起來。」我親愛的媽媽笑自己。一向幹練果斷的她,真的甚少如此愁眉不展。她本來就睡眠不太好,這幾年迷上瑜伽和運動,總算調整好一些。前段時間,又回到夜夜輾轉反側。 始終身體是自己的,媽媽說,過後想通了,為家人擔憂也好,糾結也罷,最終如果傷了自己的身體,得不償失。 老媽說得對。但這個叫做「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並沒有那麼容易學習和畢業。 牽掛家人是牽掛,牽掛工作也是牽掛,害怕、著急、擔憂、恐懼,這些負面情緒或許起因不一樣,但表現出來總是那些信號:心慌、頭疼、失眠,甚至焦慮。我已經算是一個很少有負面情緒的人,但今天也難得地又重溫了這堂「莫慌張、莫著急、學會放下」的人生必修課。 理髮也是為了放空思緒,洗了澡,整理了思路,現在終於頭不痛了。 【 Copyright © 2022  www.AKIRASTAR.com  All rig

疫苗接種記

  「痛嗎?」醫生問。 「完全不痛!怎麼這麼快就打完了?」我驚訝地看向醫生。「哇,叻叻豬。」醫生笑着說,「我都說啦,打針的時候很快。」 真是電光火石之間,我已經完成了第一針的新冠疫苗接種。 由於我是在家庭醫生診所接種,徵得醫生同意,用Vlog自拍的形式記錄了自己的疫苗注射瞬間。在留觀區等待時,我翻出影片看了看,影片裏醫生手勢溫柔,完成接種部位的消毒後,一邊和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一邊「手起針入」,短短幾秒,疫苗就注射完成。 在家庭群中發出了小短片,興奮地通報「我接種疫苗啦!」父母豎起大拇指,表示歡迎我加入「防疫抗疫」新階段。年過半百的父母早在半個多月前就已經先後接種疫苗,兩人都說沒什麼特別感覺,也鼓勵我在開放年齡群組後早日接種,「打了疫苗,多一重保障。」 如今終於完成第一針疫苗接種,親身感受下來,並無某些無良媒體渲染的那麼可怕,別說嚴重副作用,就連傷口痛、肌肉痛等症狀,在我身上也沒有出現。醫生說我體質好,診所裏其他接種的街訪說是醫生手勢好,總之對這次新冠疫苗接種體驗,個人非常滿意。 身邊不少同事和朋友都已經陸續接種了疫苗,有的人選科興,有的人選復必泰。對我來說,綜合比較了兩款疫苗的有效率、副作用等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考慮,從一開始就選定了副作用較小的科興作為接種首選。在選擇去接種中心還是找家庭醫生時,則糾結了一段時間。最後在朋友推薦下,選定了一家位於旺角的私家醫生診所,因為聽說醫生對接種者身體情況問得比較細,非常有責任心,而且打針比較溫柔。 體驗下來,果然如此。登記時測量體溫、血壓,醫生仔細「問診」,確認是否適合接種。打針過程不再贅述,三十分鐘留觀結束後,醫生給我紙質版電子針卡,叮囑我二十八天後再來接種第二針。二十八天後……差不多到六月,香港的疫情,會好起來了嗎?香港和內地,能通關了嗎? 醫學專家、政府顧問天天都在電視上呼籲,市民盡快接種疫苗,這樣才能早日形成群體免疫,切斷病毒傳播鏈條,護己及人。然而無良媒體對疫苗臨床突發事件的報道仍在放大及惡意扭曲。記得疫苗剛抵港時,民間多多少少掀起過幾天「接種潮」,繼而在幾單「接種後死亡」新聞渲染下,又掀起了「退針潮」。「潮起潮落」,影響的是香港抗疫進度,影響的也是兩地通關進度。 翻看報道,以色列、英國等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防疫成效顯著,不但感染率降低,重症率也大幅減少,這都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國際往

當口罩變成新春手信

牛去虎來又一年。誰料這第五波疫情來得又快又急,港人在這個春節聚會吃團年飯成了奢望。 回想二○二○年初,鼠年春節,疫情初起。不得不說,那時香港的疫情預警做得相當到位,很多人早早戴上口罩預防這不明肺炎。猶記得返鄉過年前留意到香港市面上已有很多地方口罩售罄,於是飛回去那天,順手在機場的藥店一口氣買了三盒口罩,當了一回「口罩代購」。落地入境時,關口已經提升了衞生檢疫要求,然而全程戴口罩的只有我一人。父母來機場接我時,趕緊也給他們發了口罩戴上。當時他們還笑我小題大做,誰知兩天後,武漢便宣布了封城。 那個春節,是我最後一個「自由行」的春節。那時候,家鄉大部分地方已經買不到口罩了,我把帶回去的所有口罩都留給了家人,還給親戚朋友也分了些,總算能應急。隨着疫情發展,眼見香港隨時有可能控關,我只好改簽機票,提前返港。和父母在機場的合照,三個人都帶着口罩──父親是藍色的外科口罩,母親是比較立體的白色口罩,我戴了一個防護最強的N95口罩。 回家一周,匆匆離別,鄉愁成了摘不掉的口罩,縈繞至今。 去年春節時,在朋友家打邊爐,大家還許願,下一個春節可以返鄉,或者外出旅行。可惜疫不遂人願,更在臨近春節時殺得人措手不及,大家在元旦節放棄了回家、外遊的所有計劃,又開啟了「家裏蹲」模式,積極防疫抗疫。 年宵市場又取消了,年夜飯也隨晚市禁堂食告吹,政府更呼籲市民盡量待在家裏,減少跨家庭聚會。又一個疫下春節,或許「習慣已形成自然」,多了幾分從容不迫。網購下單買年貨、年花,總能讓家裏多幾分年味。 開在銅鑼灣鬧市區的口罩店,新年到來之際也推出了很多年味十足的新春口罩。紅底、祥雲,有老虎仔,寓意虎虎生威;麻將牌創意排版,「發」字居中,討個旺財好意頭;也有仿街招霓虹燈廣告牌字體的「花開富貴、新春大吉」拜年款,以及福字牛字交替出現,預示「福到了」、「牛轉乾坤」的祝福款。雖然家裏還有很多沒用完的口罩,還是忍不住買了一些新春口罩,打算在新年那陣子,告別藍白雙色的普通口罩,給新年來一點屬於春節的顏色。 同行友人也買了一些孩童款的新春口罩,打算作為手信,送給「收留」她在港過年的同事。她的同事去年剛做了媽媽,本打算今年帶寶寶返鄉見見素未謀面的外公外婆,誰知,這祖孫的相見,又要推遲。 深感安慰是疫下這兩年,香港電商及跨境物流真的便利了不少。不但能買到各類應時應節的商品,就連家鄉味道,也能很容易地「經典再現」。網購平台下單真空處理